
散散步
内容介绍
散步、緩慢、日常;躁動之心、不安慾望、浮動遊離;自我、家族、城與島。
作者經由這本散文集拼湊其樣貌性格;察看己身,也觀照四周;最終串連起由少年至壯年的成長足跡與移動歷程。
書分三輯,作者以文字散步,生命歷程於步履間越漸清晰:
輯一:種種可能
原來,整個世界都是我的遊樂場。我像是從未長大的鄉下野孩子,從這裡奔跑到那裡,任何事物都會使我分心。
輯二:緩慢風景
一切都好慢,成長、衰老、病痛、思念、等待、憤怒、哀傷,全是緩慢的。我學會在奔跑中觀看沿途風景,感受身體散發的熱能與滴流的汗水,尋找舒適的呼吸間奏。
輯三:生存家族
我想好好地說一說我們的故事。用一種冷靜、自持、簡練的筆觸,記下小小的家、小小的生活、小小的日子、小小的時光。說完了故事,我就可以繼續往前奔去。
後記:孤島與浮城
/李宣春
三十四歲,農曆新年過後沒多久,我開始跑步。一年過後,我還在跑。從最初跑不到一兩百米就近乎斷氣,現在每次
跑步(通常是傍晚)都以達到五公里為基本目標,跑完回家換過汗水濕透的衣褲,還能接續沒做完的俗務。三十五歲,我的目標是要跑完渣打半馬。
下定決心跑步的推動力有很多。其一,當時體重已近一百公斤,我很清楚如果再這麼下去,沒多久就會步家中長輩的後塵,患上各式各樣的慢性病,然後泰半生命終將被疾病虛耗。其二,我對四十歲之後自己的樣子開始有一些想像。現在就必須做出變化!到時候才能維持最理想的狀態,好好活出中年後的自己。另外,我想要證明與測試自己究竟有多少耐性和韌力。我希望可以長期感受到舒服與健康,這樣產出的文字與話語,也能達到最好的效果,展現飽滿的力度。
這本書,是跑步帶來的收穫。過去一年,我每個月為報章撰寫閱讀專題;同時經營著一千字為限的每週專欄,以家族紀事為主題,一年過後積累了近三萬字的篇幅。事實上,十餘年來以專欄作者身分累積的稿量已經不少,只是篩汰到最後,覺得滿意、可結集成書的並不多。最終,本書有一半文章是2018年以前寫就的「舊作」,另一半則是2018年一整年實實在在地「勞動」的結果。
我特意將文章分成三輯。輯一〈種種可能〉作品裡有寫到自己喜歡的電影與書籍,也寫到人生至今幾個重要時期在不同地方生活的經歷;輯二〈緩慢風景〉作品則以「慢」筆調,敘寫家族與自己這些年經歷的變異;輯三〈生存家族〉作品雖然還是以家庭與個人成長經驗為素材,但我其實更想要從中探索與梳理「貧窮」這件事在「我們的故事」中起著怎樣的影響。
我決定不按文章完成的時間次序編排這些作品,因此讀者在閱讀時可能會覺出前後文章腔調、語氣的不一致;我也不否認自己很多年來都在寫作中處理自己和父親的關係,所以閱讀本書時可能也會詫異怎麼先前父親已在文章裡過世了,現在又還存活著;我對採取「亂序」處理的因由,並沒有明確的答案,只是任性地覺得「就是該以這個樣子呈現」。
還是再說一說跑步和寫作的關係吧。由於平時本就沒在運動,所以剛開始跑步的時候,挺辛苦的;從快走一萬步,慢慢進階到快走兼慢跑一個小時,然後可以連續不停跑兩公里、三公里、五公里;初時每次跑完都在心裡質問自己:幹嘛硬是要把自己逼到絕境?跟著體重慢慢下降,身型一點一點開始修整,半年後開始研究健身房重訓;如果想要長期跑步,擴大肺活量還不足,體能耐力也必須加大。
這些年的專欄寫作,多半是一千字或兩千字篇幅限制。我就這麼一千兩千地寫,一些時候為了參加文學創作比賽,就特別經營四千字篇幅的散文。我習慣優先考慮「字限篇幅」,才來思索該下筆敘寫的題材或事物。怎樣在客觀限制之內,把想說的、該說的事情說清楚?這大概就是我的散文寫作之道吧。
你不覺得這跟練習跑步的過程很相像嗎?像越跑越遠那樣慢慢加長篇幅,像練習跑步呼吸節奏那樣掌握文氣,像鍛煉肌肉力道那樣補添文章的肌理;我不知道你會怎麼想,但我因此而真心佩服長年跑步及維持作品素質與產量的村上春樹了。
我向來對各種議論都覺得厭煩。所謂「眾聲喧嘩」,在我看來就是各人企圖以大聲量壓過其他人,有時不過就是擺架勢耍嘴皮子;我沒什麼參與辯論的耐性,加之自小就在務農和經商的長輩身邊成長,我比較相信親身實務或以行動證明,光靠一張嘴反覆申辯,很不踏實。大概是因為這樣,我才選擇持續寫散文,記錄人、事、物,透過散文去思索問題;散文容納我的個性、脾氣、缺陷、經驗,而我至今都選擇「以散文作為一種方法」去回應這個世界的種種。我在散文裡面感到自在和安全。
當然,我不免也會懷疑,如今幾乎每個人都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我的分分寸寸時時刻刻,而多半是關乎「小寫的自我」
的散文作品,還有多少可堪檢視與細究的價值和意義?尤其當散文寫作者也是個社交媒體經營者,兩者的互涉與重疊,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?我還沒有答案呢,或許這本書面向群眾讀者之後,我就會看見一些端倪。
我在少年時代曾夢想將來當報館副刊編輯。大學畢業後,我去獨中當了一年語文科老師;過後就到台灣讀研究所,研究所畢業、回國,我成為文案員,專職翻譯與各種文案的寫手,此去經年。雖然始終沒有進入媒體行業且與之漸行漸遠,但我對副刊終究戀戀不捨。我總是把合作過的編輯視為重要夥伴;若編輯為了要緊急填版而前來邀稿,我多半會樂意伸出援手;我從沒想過,會有這麼一天,閱讀副刊(甚至報紙)成為一種「老派」的行為。這本書,自然是要獻給每一位同我合作過的編輯夥伴們。
那些在小城度過的少年時代,我曾經對書本異常飢渴,猶如渴求愛欲被充滿。當初那個懷著罪咎把圖書館藏書偷回家的小賊,現在竟然成為出版自己著作的寫作者!下一步又會怎麼走呢?人們也許會說,出版越來越輕易簡便了,我從不這麼覺得。要出版一本能夠對讀者產生意義的書,哪能說寫就寫、說出就出?我慎重其事。
書名原本定為《孤島與浮城》,過後總覺得這個書名有一些欠缺與不足;於是另選了素常、平凡卻簡潔的《散散步》,
似乎更能概括我散文書寫的風格與主張,宛如散步的速度、宛如散步時的左顧右盼、宛如散步才是生活的正經事。感謝有人出版社與曾翎龍對此書給予的支持與引導;感謝我敬重的詩人林惠洲賜序推薦及指教;感謝農夫陳釗霖的專業設計與繪圖,使本書欲傳達的意念更為清晰。
最後,感謝先父李善良,賜我以生,伴我渡越死蔭幽谷。
2019年4月2日,於雪蘭莪八打靈
作者简介
李宣春,
1984年生於砂拉越詩巫。畢業於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學士班、台灣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班。目前為一名中文文案員。作品多發表於馬來西亞中文平面媒體。除了寫作之外,也正認真將烘焙與跑步從興趣發展為個人第二專長。